2007-08-01,《投资北京》2007年8月刊,文/李焱
原标题:蔡家洼:农村也可发展总部经济
透过村支部四楼会议室宽大的玻璃窗,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的全貌尽收眼底。
村庄入—口处原来的黄土路已经被平坦柏油路所替代,颇有些异国风情的景观标识正在紧张施工,道路两旁耸立粉新型风光互补的太阳能路灯积蓄的能量夜晚发光,会把乡村的夜晚照亮如同白昼,农民回迁楼一期工程已近尾声,几百户村民有望在春节前搬进新居,不远处苍翠的山岗下万多棵去年新栽种的樱桃树沐浴着盛夏的阳光,抽枝吐叶尽情生长,还有正在施工的采摘接待大厅、农业观光走廊……
这是一幅处于正在进行时的新农村建设壮美画卷,仅仅两年时间京郊密云的一个偏僻小乡村已经旧貌换新颜。
农民的新居梦
2005年4月,蔡家洼村作为北京市13个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迈开了新村建设的步伐。
蔡家洼村2600口人,800多户,可利用土地7800亩,其中村庄占地2200亩,按照旧村改造的相关政策村里用300亩土地集中建设多层住宅楼农民搬迁上楼,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节省出的1900亩土地恰好可以发展二三产业,在都市农业、高效林果业方面做文章。
那么农民到底愿不愿意上楼呢?需要盖什么样的房子呢?对村里发展产业的思路是否支持呢?
定为旧村改造试点村之后,村里请同济设计院做了村庄的整体规划,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会以及每户一封信的形式向村民讲解、宣传,让村民人人都知道村里准备千什么,组织了6个党员小组入户调查,广泛征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8.5%的村民愿意上楼而且同意建设多层住宅,村里决定不用老百姓出一分钱,通过置换的方式让村民搬进新居,而且要比原有的居住条件宽裕。根据相关部门测算,村民旧宅每户的建筑面积平
均在80平米左右,新居每套建筑面积90平米,按一户两套置换,每户村民新居的建筑面积达180平米,以三口之家计算,人均居住面积将达60平米。
记者看到蔡家洼村一期回迁楼小区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已经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二期工程也将随之启动,小区南侧,花园式的幼儿园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投入使用,农民上楼后还会有专门的物业公司负责,社区服务和卫生保洁,一个生态环境
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即将落成,农民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也将很快实现。
“脑子活”的新村带头人
村支书王大林属龙,四十出头,人看上去精瘦干练,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从刚刚走马上任的沙场村赶回来,一人分饰两角同时担任蔡家洼和沙场两村的一把手,着实有些吃不消。
蔡家洼村处于密云县潮河经济产业带上,离去年9月建成通车的京承高速二期出口只有500米,这里有山、有地、有水,可以说资源十分丰富。曾以种粮为主的蔡家洼村历史上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发展缓慢。2001、2002、2003,连续三年干旱,农民只能种玉米,但到头来三亩地也只能收获一小推车粮食,浇不上水的土地甚至颗粒无收,没有收成和产业,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或是做点小本买卖,或是在建筑队干点零活。
看到别的村发展起种植养殖产业一步步富裕起来,蔡家洼村人急啊!
2003年村干部换届选举,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同时想到了一个人—王大林,凭借5万元银行贷款白手起家做砖厂、建材生意的王大林当时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家,个人帐面资产上亿元,村民认为王大林“脑子活”, 他能凭个人的本事致富,也一定能带领全村人致富。就这样,在父老乡亲的重托下王大林在2003年8月走马上任,开始担任蔡家洼的村支书。
上任伊始,在王大林的带领下,蔡家洼村就开始着手做村庄规划,一方面以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打造产业,另一方面以建设优美整洁的村庄环境为主,便于招商引资。目前蔡家洼村“一大功能区“三大产业区”的新村雏形已经开始显现。
没有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空谈,不能让农民变成住在别墅区里的贫民,王大林把企业管理的经验移植到新村建设上来,也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自己原有的企业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元,换来的却是蔡家洼村今非昔比的变化。
今年换届,王大林再次以90%以上的高票当选。尝到了甜头的村里人生怕他撂挑子不干了,又怕他干得太好高升了,与他素不相识的沙场村人甚至不选本村人,联名找到镇里请求这位“脑子活”的能人做起了他们的当家人。
一产:建国内最大的樱桃采摘园
下午三点多钟,盛夏毒辣的日头刚刚有些收敛,就有几个村民骑车上了半山腰的樱桃园,开始了下午的劳作,万多株去年新栽种的樱桃树一望无际直通到山底下,蔡家洼村的张书记告诉记者,村民是来樱桃园上班的,农民个人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到村集体,村里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搞精品林果业,要建成5000亩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樱桃采摘园。
“农村土地统一由村集体经营管理,避免了一家一户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发挥土地的规模化效益,也便于招商引资,当村集体与村民在土地利用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后,蔡家洼村专门成立了北京聚陇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600多名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上岗工人,每人每月有650元的工资收入。
公司的成立使一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迅速实现。
2004年,蔡家洼村一期600亩的巨龙观光采摘园建成,栽植了进入盛果期的大樱桃树、冬枣树、加州大李子等, 还建起了8栋高标准的温室大棚,栽植了木瓜、蕃石、榴、芒果等,种热带果树,这里已俨然成为热带蔬果的观赏墓地,从2005年开始观光采摘游客便络绎不绝。
2006年栽种的6万多株樱桃树今年已经开始结果,明年每棵树至少可以结20斤左右的樱桃,张书记指着远处的山路告诉记者,围绕整个樱桃园的环形路已经修完了12公里,山坡上的路刚刚铺完土,在那里可以俯瞰整座樱桃园,樱桃的种植数最终要达到15万棵,几十个品种可以同时容纳几千人采摘,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樱桃采摘园。
紧挨粉樱桃园一座三层,6000多平米的采摘大厅正在建设当中,张书记介绍说
5000亩的生态园建成后,将分成10个区,种植不同种类的花果,各具特色可满足游客不同的采摘观观赏需求,10个区域分别配备一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都有这样的采摘接待大厅,集餐饮、休憩于一体,能同时接待上千人。
“四季有花、四季有果”, 经过两年建设,蔡家洼村5000亩生态农业产业化墓地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设想。
二产:打造观光工业走廊
日本三得利茶饮料、台湾大磐素食品、正林瓜子……你不但可以亲眼看到各种食品是怎样从原料经过加工变为成品的,还可以在食品下线的第一时间投币品尝,或是带些真正新鲜的食品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
引入意大利、英国、美国、台湾等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投资额3.8亿元,占地400亩的观光工业走廊是蔡家洼村发展第二产业的一大亮点。
观光产业被誉为无烟工业,近年来国内热衷工业观光旅游的游客也开始逐步增多,蔡家洼村的工业观光园将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利用当地蔬菜、菌类、玉米、黄豆等干鲜果品进行深加工,并开放全部生产过程,设置观光走廊,供游客参观,
记者看到在工业观光园的施工现场,3个24米宽的标准厂房正在紧张施工
,目前已有10家企业签约入驻将建设14个标准化厂房,其中5个工厂计划在年底前
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工业观光园可吸纳2000人就业。
蔡家洼的卤水豆腐是出了名的。村里有200多个豆腐作坊,密云县城居民吃的豆腐90%是蔡家洼村豆腐加工户制作的,006年蔡家洼村的豆腐加工已被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和工业促进局定为“一村一品”。
为了把豆腐加工这一手工技术延续下去,同时保障这部分村民的就业•村里决定把一家一户的豆腐作坊请进 工业区,每户设置30平米左右的操作间,无偿提供给豆腐加工户,同时统一卫生标准统一若装。今后村里还计划成立豆腐加工合作社,做豆制品的深加工,统一注册商标,投向市场。这样不但使“一村一品”的豆腐加工技术得以延续,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同时可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种植黄豆,通过定向收购、订单农业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产:瞄准绿色商务旅游商端市场
农村也可以发展总部经济吗?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吗?听说蔡家洼村引入了中石油、中石化杜邦这样的大牌企业,要蓄意发展总部经济,搞绿色商务旅游, 记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一进村不远处,民航总局一座五星级的接待中心正在建设当中,附属设施已经基本建成,主体工程将在月底破土动工,王书记向记者透忍杜邦公司将在这里建设3万多平米的会所中石油中石化、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等近20家企事业单位已经和村里签署了用地协议,今后将发展大型企业总部建设各种会所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发展高端商务旅游。
我们计划世界500强企业引进10家,中国100强企业引进10家,投资总额将在15亿元左右,向总部经济方向发展。王书记介绍说,发展第三产业是考虑到服务业利润率比较高用工多、见效快,另外结合旧村改造的相关政策,结合蔡家洼村的一些现有优势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粉重突出了总部经济文化产业等概念。
随着农民逐步搬迁上楼,蔡家洼村新的产业规划将逐步落实。到2008年新村建设项目将完成70%。到整个旧村改造完成后王大林计划让村民人均收入迈上2万元的台阶。
图一:建设中的蔡家洼村民新居
图二:蔡家洼生态农业观光园中樱桃树果实累累
图三:北京市农委和经贸委拨款建设的生态农业展示中心